早期的性別教育平等理念較為簡單,所指的是男女生的入學率、流失率和學業成就水平是否相若(Ringrose,2007)。在國家提供全民普及免費教育之前,父母都是選擇把僅有的資源投放在男孩身上,男女童入學率這些相對數字自然而然地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狀況、以至國家「進步」的指標。但對香港和其他高國民生產總值的社會來說,免費普及教育已經實施多年,故此男女就學率早已沒有明顯差距。在1980、1990年代開始,性別平等教育轉移到關注教材、教科書是否有刻板化的性別呈現,致使兩性(尤其是女性)學生在成長中受到既定的性別形象所局限(平等機會委員會,1999)等,亦有較細緻的數字分析——其中較常提及的是女生在各級理工科的較低參與度,甚至兩性之間出現「文理分隔」狀況(Kershaw&DeGolyer,2006)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