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澎真奧區,敻絕重洋隔。民情好鬥鬩,官務稱繁劇。唯公邀帝簡,超擢逾常格。朝秉通守麾,暮樹外臺戟。亮哉聖人聰,足使遠俗革。舊部聞公來,欣欣手加額。威惠必兼施,次第抒善策。鹽車昔困驥,簜節今乘驛。鯫生慙濫竽,龍門幸著籍。壯遊不獲從,離緒無由釋。歌謠訪閩疆,書函寄海舶。側耳聆政成,頌聲被金石。衡觀臺灣《易》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大體而言,啟蒙於明鄭時期約二十一年間(1662-1683),而初露曙光於清代時期約二一二年間(1683-1895);不過卻沉寂黯淡於日本時代約五十年間(1895-1945)。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重歸中華民國之後,《易》學課程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種子才又開始驚蟄甦醒,始則生根茁壯,終於開花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