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相較於世界各國的博物館、文化機構發展史而言,新加坡相對是處於落後的位置,然而自1989年的《藝術與文化諮詢委員會報告書》(the Report of Advisory Council on Culture and the Arts)出版後,以及1999年「文藝復興城市計畫」(Renaissance City Plan)的推動下,新加坡陸續成立了許多國際級的博物館,諸如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新加坡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等,皆擁有一批豐富且精緻的藏品,而這些藏品皆隸屬於國家文物局(National Heritage Board)管轄下的「國家收藏」(National Collection)之中。新加坡國家收藏,作為新加坡近年來得以大力發展藝術文化機構的重要能量,同時也是形塑新加坡博物館定位的要件,其建立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紀初英國殖民時期,由殖民首長與地方仕紳所成立的「萊佛士圖書館暨博物館」(the Raffles Library and Museum),以及由中國藝術史學者與收藏家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1916-2013)博士所主導的「馬來亞大學藝術博物館」(University of Malaya Art Museum)。這些原本散於各處的館藏,在新加坡獨立建國之後,絕大多數皆收歸國有,成為國家收藏。本文將回顧新加坡自十九世紀初期開始建立各類收藏,至二十世紀末期國家大力推廣藝文發展之間,新加坡如何建立起該國的國家收藏,試圖梳理國家收藏的建立背景、來源與種類,藉以了解新加坡在近年文化發展政策上推動的原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