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我與表面科學的相遇,應該是場美麗的邂逅吧。從一開始的懵懂,到多年後細數它的點點滴滴,身為一個對研究工作有著執著與熱情的人,想起這段「追逐原子」的歲月,都會不禁在心中泛出一抹微笑;告訴自己,這樣的人生還真的是值得了!我在1992年還是學生時,開始認識表面科學,當時只是知道它是門與固態物理相關,研究表面界面間原子分子結構的科學。在經過多年的接觸之後,我才深刻的了解這門美麗的學說與它所扮演的歷史任務。表面科學長期以來為了能夠「看到」並了解那一顆顆原子的各個面向,我想真是煞費苦心,耗盡一切心力。隨著真空技術與顯微術的的演進,科學家也解除了人類肉眼無法觀測的束縛,把這個神秘微觀的領域,帶入了原子操控與創新材料的新世界。從20世紀初科學家利用電磁光源來取代可見光,解決光學顯微鏡所面臨的解析極限(繞射極限)。到1931年,德國物理學家Ernst Ruska和德國電機工程師Max Knoll基於Leo Szilard(匈牙利-德裔美國人)的想法,利用電子而不是光來觀察微小物體,發明了第一台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造就了人類探索原子世界的一大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