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教育部於2013年開始推動視覺形式美感教育,於中等學校培訓美感教育種子教師,帶領的學生運用六種視覺形式美感構面(比例、色彩、質感、構成、結構、構造),引導學生從實作活動中,觀察、體驗生活中的美感。其中,陳淳迪、游羽葳、李昆(2015)研究教師及美術館館方服務接觸點時便發現,美術館參觀教學為重要的活動之一,過程中教師或導覽人員通常以口語進行作品講解,學生對於講解內容需進行想像,學習過程中易發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目前,大量的互動科技已經應用在博物館的展示會場中,以促進展示效果觀者的體驗。其中,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是一種可將虛擬化的資訊融入使用者真實世界的一種技術,此技術於1990年推出,北卡大學Ronald Azuma於1997年提出,認為擴增實境為變相的虛擬環境(virtual environments, VE),VE讓使用者置身於虛擬環境中,而擴增實境則讓使用者在真實世界中看見虛擬物件,擴增實境包含(1)將虛擬物與現實結合、(2)即時互動、(3)三維,此三種特色。欲使用AR,需要軟硬體設備包含顯示器、追蹤器、繪圖電腦及軟體(Feiner, 2002),由於其所需設備條件要求並不高,近年來AR的研究及應用越來越多元,AR廣泛應用於教育、娛樂、醫學及軍事。AR應用於教學上的研究也不勝枚舉,Kaufmann和Schmalstieg(2003)將擴增實境運用於數學及幾何學的教學上,此教學方式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在第一次接觸教材時,得到更多資訊,同時增加對課程的理解度,此外學生也對參與過程中自己動手做的成果感到非常滿意,並願意主動花更多時間審視自己的作業。也有研究將擴增實境運用於視覺藝術課程,發現應用擴增實境教學使得學生有較佳的專注力,並對自己的學習經驗感到滿意。於學習動機方面,相對於以往傳統式的教學,擴增實境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並增加學習動機,認真投入於課堂之中(Di Serio, Ibáñez, & Kloos,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