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蟲,大多數人的反應可能是「唉額」一聲,然後做出噁心貌。然而,拿著肚子裡塞了地瓜籤的蟋蟀燒烤大快朵頤卻是很多長輩們小時候的回憶,甚至還有人把昆蟲料理當作珍饈。自從聯合國農糧組織在2013年發布新聞稿,提倡以昆蟲當做輔食來做為糧食危機的解決方案之一後,食蟲這件事開始受到新的重視。食用昆蟲普遍存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不同地方會有最適合當地的「食材」,而這些食材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為了推廣「食用昆蟲」、「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三者之間關連性的相關知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特別於2018年11月2日假該中心保育教育館舉辦一場體驗活動並開放各界參與,邀請走訪世界各地親自體驗食蟲文化,並寫成「昆蟲上菜」一書的黃仕傑老師以「異世界昆蟲料理狂想曲」為題,分享他的知識與經驗。黃老師首先以自身在臺灣的經驗開始,介紹食蟲文化,從常見的炸蟋蟀、蜂蛹到可以做為中藥的藥龜(九龍蟲,一種擬步行蟲),說明各種不同昆蟲如何做為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