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為因應21世紀面臨的社會與世代問題,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歐洲聯盟(EU)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開始重視「素養」的重要性,並希望能讓未來公民成為一位能適應與實踐未來生活之身心健康的人(Rychen & Salganik, 2003)。而我國教育改革也從九年一貫課程「培養學生帶著走的基本能力」,轉向十二年國教「具有核心素養的終身學習者」,這也使得教育目標更加具體更富操作性。體育又為教育的一環,如何以新頒布的課程綱要設計體育課程,實施於體育課中,讓學生能成為終身運動的學習者,是當今教學現場的體育教師必須思考的。英國學者Whitehead(2001)提出以養成終身運動習慣為最終目標的身體素養(Physical literacy)概念。至今少數國家組織機構完全接受了這個概念,其他國家則將身體素養的組成部分納入各種領域,包括運動、休閒、幼兒教育和身體活動推廣中(Corbin, 2016; Roetert Jefferies, 2014)。2013年,美國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協會(SHAPE)更將“Physically literate'替代原來的“Physically educated'明確寫進了美國國家體育課程綱要第三版中(SHAPE,2014),而台灣似也採納了身體素養的部分概念,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的課程架構中。基於上述,本文首先探討身體素養之起源及內涵,其次將身體素養和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表現進行比對,繼之再以兩者所主張的教育目的進行討論,終而為體育發展提供見解與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