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本來是一門說故事的學問,所以我儘量以說兩則簡短故事的方式,為瞿宛文教授新書《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發表會湊一點興,或者說作一些補充。瞿教授對台灣戰後經濟發展初期的幾個關鍵性面向中,特別不看重日本統治台灣所產生的殖民地遺產,也對中小企業是否「自然」發展並對台灣後來的經濟貢獻度比較保留,她的許多論證都言之成理,但也還有可以補充之處。在開始說企業的故事之前,應該先說明我的基本觀點:所謂殖民統治遺產,包括所有有利於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例如殖民現代性(現代教育發展、法治觀念、電力交通基本設施、醫療衛生改善、農業改良與水利設施建設、現代工商業發展等)、資本積累、人際與產業網絡、現代工業設施技術與管理等都是。涂照彥(1994)所謂日治時期台灣工業發展不過是「飛地」的說法,其實只是從現代工業設施技術與管理是否延續的角度立論,並未考慮其他的基礎建設條件(infrastructure)。日治台灣五十年遺留的殖民現代性、資本積累、人際與產業網絡的延續性對台灣後來經濟發展的影響,在我看來比工業技術管理更重要,尤其在戰後初期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