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1630-1704),為明清之際約略與清初三大儒同時的思想家。前人研究唐甄及其《濳書》概從思想方面入手,研究多關注唐甄的政治、社會、倫理等思想研究。唐甄思想雖未被當時儒者所重視,對當時未產生影響力,但他的思想卻是提煉了當時的社會心理,反映體制外庶民心聲,有其清新獨到之處,足以供儒者不同的思維與進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衡書提要》:「是書凡〈核儒〉、〈仁師〉、〈五行〉、〈審知〉、〈利才〉、〈釋孟〉、〈受任〉、〈抑尊〉、〈權實〉、〈賤隸〉、〈貞隱〉、〈明悌〉、〈富國〉十三篇,大抵學《莊》、《列》之寓言。」且〈張廷樞序〉:「至於比物類情,或空語無事實,或俚談近事,皆供驅遣,率有得漆園寓言。其文馳騁反復,如列子御風,翩然騫舉」可見得唐甄取法先秦諸子的線索,更值得注意的是《濳書》沿襲了「藉外論之」的寓言傳統,中國寓言重在其寓意,寄託哲理為主要創作目的,先秦諸子也不乏以寓言的形式闡述哲理者,唐甄既藉寓言來闡述思想,其寓言必有值得關注的意義。寓言與比喻不同,除了故事性外,寓言更加有系統的寓意敘述以及借事寓意目的,是故本文聚焦於此。因寓言有其另有寄託的寓意,其中具有情節單元者更呈顯了豐富的文學性,能更鮮明地傳達其中思想,同時期望釐清其中的文學性,唐甄既以「文必有質」作為為文的要旨,探討其文學性將有助於明析其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