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數百隻的雌性臺灣小蹄鼻蝠(Rhinolophus monoceros)在隧道開口處盤旋,等待著飛離的契機。此時,在近1km 深處的隧道底,有一群暫時被留下的新生小蹄鼻蝠寶寶,顯然這隧道是臺灣小蹄鼻蝠用來生殖育幼的棲所。這些正準備離開隧道棲所的蝙蝠媽媽們,透過數次來回逼近隧道口的方式,藉由評估光線亮度(lightsampling)以決定外出覓食的時機。由於在許多蝙蝠棲息的洞穴或隧道外,常有猛禽出沒,準備隨機捕抓警覺度不高的蝙蝠。因此,蝙蝠如果在外界仍然太亮時飛離隧道,很容易受到依靠視覺狩獵的猛禽攻擊。為了將被捕食的機率降到最小,蝙蝠常大量、緊密成群地飛出洞穴,而且每隻個體都試圖擠進飛行團隊中間,避免身處外圍而被猛禽捕獲。如飛離隧道時天色未全暗,蝙蝠也會小心地不要暴露在空曠處,以降低受到來自猛禽的傷害。因此,常可見蝙蝠傍晚開始覓食時,總是貼近地面或圍繞著樹叢飛行。如此一來,即便是最銳利的猛禽眼睛,都難以發現牠們的蹤跡。相較於猛禽,蝙蝠的飛行速度與視覺能力都屈居於劣勢,為了躲避來自鷹、隼或其他鳥類的攻擊,也是促使蝙蝠成為夜行動物的主因之一。然而,蝙蝠在夜間活動能具有優勢,這就得感謝牠們所擁有的回聲定位(echolocation)能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