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近來國內的生態保育工作,在政府及民間機構的努力下,已有長足進步。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09年起3年的「生物多樣性地理資訊建置計畫」資料,調查人員訓練已有2,130位學員,資料庫筆數累積266,581筆,而標本建置數量達28,822件,外加玻片標本275片,成果豐碩。但是,下一個階段全面推廣全民生物多樣性調查及「公民科學」的進程中,應該借助調查人員訓練的課程,推動標準作業程序,在現行參考手冊中,以物種調查為主,調查步驟、工具等均有規範。但是,昆蟲資源部分以分類群為主題的調查作業程序,雖有提到標準作業程序,卻無法融通生物資源調查結果累積的資料筆數與標本存證之間的隔閡。因此,本文以完整的調查個案配上標準作業程序中應有的圖表及操作過程的紀錄與資料索引,利用標本編碼與存證標本建立橋樑,未來深入研究的可能性才能確保今日研究的價值,這就是科學研究成果保險學的概念(楊 2008)。生物多樣性是一個議題,植基於傳統分類學,而傳統分類學則以大量標本系統蒐藏為基礎,這些蒐藏也就是當地生物多樣性資料到知識的存證。利用調查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同時,以一個標準作業程序的遵行來達到連結效果。本文所採用之掃網調查方法已施行近20年,多次有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及許多保育團體檢討結果,可能是因為所有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至今沒有一個實例將所有過程鉅細靡遺地呈現。因此,欲藉由本文提供讀者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