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史溫侯(Robert Swinhoe)發表“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臺灣島上的哺乳動物)一文,他在這第一篇論及臺灣哺乳類的報告裡,描述了皺鼻蝠(現今學名為Tadarida insignis,又稱東亞游離尾蝠)及1種鼠耳蝠。1870年,史氏根據歐菲德(Thomas Oldfield)在上海所發現並正式命名為渡瀨氏鼠耳蝠標本的報告,將上述在高雄所獲得的鼠耳蝠同樣命名為Vespertilio rufo-niger。不過文內強調本種主要棲息在樹上,和當時屬於家蝠屬(Vespertilio)的蝙蝠,都是住在建築物內的習性有所不同。由現今我們對臺灣蝙蝠的認知,當時命名為渡瀨氏鼠耳蝠的鼠耳蝠,其實應該就是金黃鼠耳蝠(Myotis formosus flavus)。史氏在距今150年的生態調查與發現蝙蝠的故事深深吸引著現今臺灣蝙蝠的研究者,尤其是當年那種鼠耳蝠的發現與命名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