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哺乳動物非常特別,不僅「看不見卻依舊存在」且「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牠便是臺語俗稱「悶土鼠」的提鼠。提鼠是適應地下生態棲位的典型物種,也因為在地底世界生活行動,不容易被發現或觀察。其實,我們經常能於農墾地、沙洲等環境,發現牠們在挖掘時,由於體背上拱使表土稍微隆起龜裂的通行痕跡,以及於地面堆放從地道挖出的棄士,俗稱提鼠垃(molehill)的跡象,卻不易親眼見到其本尊。提鼠真有優越的挖掘能力,在牠棲息的農耕區域,挖掘地道時常常會不小心挖斷農作物根系,或翻起植株導致其枯死,或是有時挖掘的通道恰好導致水稻田中的蓄水流失而使作物缺水枯亡,因此提鼠在多數農民的眼中常被視為害獸,但無庸置疑,提鼠是地下生活的佼佼者,牠們以自身力量挖掘出生活起居所需的各種場所空間,如棲息巢穴、排泄處(廁所)、喝水區、食物存放區等等,使得地底下的生活機能達到最佳狀態,堪稱是地底下的地道挖掘高手。然而,在臺灣研究提鼠或其地道的文獻幾乎闕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