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存著蝙蝠喜歡棲息在黑暗洞穴的刻板印象。蝙蝠是否僅會利用天然環境作為棲息地呢?若是這樣,那古人可能就不容易發現蝙蝠、觀察蝙蝠,進而以觀察的心得與經驗,發展出相關的吉祥詞彙。事實上,根據「臺灣蝙蝠圓鑑」的描述,臺灣地區(包含離島)的蝙蝠目前已知約35種(鄭錫奇等,2010),而由筆者的觀察發現,現今臺灣的蝙蝠物種利用作為棲所的地方相當多樣化,不僅包含了洞穴、隧道、礦坑、渠道,也利用樹洞、樹叢、樹皮、樹葉等作為棲所,亦有多種蝙蝠與人類耽鄰而居,甚至直接住進許多居家住宅、閣樓屋詹或周邊建構物內。這似乎表示臺灣的蝙蝠因應人類的發展及開發而演化出適應人為建築物的棲息行為。因此,許多由人類建造、年代久遠的建物或歷史古蹟,亦會受到蝙蝠的青睞而棲息其中。然而,人類和蝙蝠就如此和平共處而毫無紛爭嗎?其實不然!有些建物或古蹟因修繕之故,人們完全沒有考量原棲息在此的蝙蝠族群,導致牠們流離失所而不復返。有些則因近年來保育觀念的抬頭並暸解蝙蝠對生態的重要性,引起當地社區有識之士或保育團體的關注、呼籲,甚或直接行動以維護蝙蝠生態。這些事件有的已是過去式,因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有的則是進行式,許多關心蝙蝠保育的人們正努力突破困境、創造雙贏﹔有些則是未來式,在在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