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臺灣鄰近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為亞洲地區的一大陸塊,就動物地理學或流行疾病學的角度而言,中國大陸對於臺灣地區野生動物都是一個種源中心。臺灣雖非國際間認定之狂犬病疫區,但臺灣之部分離島地區(如金門、馬祖等)卻與中國相當靠近。這樣的距離對於部分遷徙能力高的野生動物並不易造成阻礙,然而是否因此可能導致疾病病原的流通,著實需要密切關注。根據鄭錫奇和張簡琳玟(2009)的整理指出,臺灣地區(包含離島)現今已知翼手目動物至少有35種,但由於蝙蝠是夜行性的飛行動物,常被人們忽略,因此這35種蝙蝠當中,有高達10餘種是近10年內始被發現的新物種或是新紀錄種(周政翰 2004,郭浩志 2004,鄭錫奇和張簡琳玟 2009)。然而,迄今大部分臺灣蝙蝠的分布、生活史、生態學,以及其於環境中所扮演的生態角色等相關資料仍不明。絕大部分的蝙蝠以昆蟲為食,於自然界中屬食物鏈的較高層生物,也因此常被做為環境變遷(環境毒物、氣候變遷、生態品質)的指標生物物種。筆者在2009年10月25日~11月4日期間,在臺灣蝙蝠學會的推薦下,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際農業合作計畫支持經費,前往澳洲研習如何進行蝙蝠的研究與調查、疾病篩檢及飼育管理等相關技術,希望借鏡澳洲研究者的調查技術以運用於臺灣蝙蝠流行疾病及調查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