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魚道興建的歷史,可回溯至1918年,日人於淡水河上游南勢溪沿溪興建魚道,不過目前較完整者僅存烏來鄉廣興附近的桂山(龜山)堰。而後,台灣各地欲減少水庫淤沙,各單位廣建攔砂壩,依民國80年資料,全省已有約2,900座(林務局,1992)。攔砂壩的興建,對水土保持工作固然有相當的效益,但因為設計上缺乏對水域生態的整體考量,使得攔砂壩上、下游水域物理環境丕變,更將溪流中原本自由遷移的水生生物,封閉在有限的水域內,使得這些被切割成小族群的水生生物,無法再利用其它溪段適合的棲息地,彼此間也無法藉由生殖活動而交換遺傳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