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鳳頭蒼鷹多繁殖於低海拔山區,然而臺北、新北、臺中、臺南、高雄和屏東等地,自上個世紀末開始也陸續觀察到鳳頭蒼鷹進駐都會區的公園綠地。北部的鳳頭蒼鷹一般在1、2月開始營巢,通常下2顆蛋,孵蛋與餵養雛鳥的任務主要由母鳥擔任,公鳥則負責提供食物。鳳頭蒼鷹的雛鳥屬於晚熟型,剛破殼時身上只有白絨毛、眼睛未開、雙腳蜷曲,脆弱雛鳥完全需要母鳥來照顧與保暖,經過4週多的餵養後,雛鳥體型漸漸和成鳥相當,未來用以飛行的飛羽也開始抽出,逐漸長成幼鳥模樣,但是幼鳥和幼兒一樣,許多生存能力都需要學習與練習,例如飛行和獵食。一般而言,鳳頭蒼鷹幼鳥在35天左右離巢(張傳炯 2003),但許多幼鷹還未到能離巢的程度,羽翼未豐時就躍躍欲試,通常是在巢附近的樹枝間往返,但有時因為小鷹太過好動、手足間嬉鬧、外來者干擾或氣候因素等,一不小心就從巢樹墜落至地面。小鷹的短翅膀雖然沒有良好的飛行能力,但可以緩衝墜落的衝擊,因此通常掉下來的幼鳥不會有太大的傷害,當不幸掉下來後該怎麼辦呢?一般在沒有人為干擾的野地,幼鷹通常會用翅膀以跳飛方式上樹,漸漸回到巢裡或附近。可是都會區基本上就是人多的地方,因此鳳頭蒼鷹的幼鷹常常在剛墜落地面不久就被人發現,所以被通報的比例才會特別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