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伽瑪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皆屬於電磁輻射,其波長由短至長,分別為伽瑪射線(0.01nm)、X射線(0.01-10nm)、紫外線(10-400nm)、可見光(400-700nm)、紅外線(700nm-1mm)、微波(1mm-15cm)及無線電波(15cm-2km)。太陽光組成比例中,紫外線占5%、可見光占46%、而紅外線占了49%。可見光由牛頓(Isaac Newton)於1666年發現,可分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光譜色。1800年赫胥黎(William Herschel)測量太陽光線經稜鏡折射出之光譜各色的溫度,瞭解溫度由紫光到紅光逐漸升高,更意外發現紅色光以外當溫度上升更快卻完全沒有顏色,推論太陽光於紅光以外有熱效應明顯的不可見光,即現稱之紅外線。隨後,1801年里特(Johann Wilhelm Ritter)認為光線應同樣具備兩極對稱的物理性質,當時已知氯化銀(AgCl)於陽光下會逐漸變黑,運用赫胥黎發現紅外線的方法,里特發現氯化銀於紫色光以外區域變黑更快,推論紫光以外亦有不可見光的存在,即現稱之紫外線。其中人眼可見的電磁輻射波長範圍相當窄,僅可見光波段,但可見光是光源下人眼視覺成像中物體能有顏色表現的主因,當可見光照射物體時光線完全吸收後,人眼視覺中所見到的物體呈現黑色;光線完全反射則呈白色,吸收綠色以外光線且反射綠色光,物體則呈綠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