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824年,巴黎巴士底獄的煙硝仍未散盡,聖赫倫那島上拿破崙身骨也猶未寒,動盪年代的法國卻是歐洲物理研究的中心,拉普拉斯、安培、菲涅爾(Augustin Fresnel)……他們大都來自巴黎理工綜合大學(École Polytechnique),一位沒沒無聞的年輕校友,即將點燃物理史的革命之火。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的熱質說(calorictheory),宛如他不滅的魂魄,依然主宰著熱的理論已近半個世紀:卡路里是由相互排斥的無質量粒子所組成的流體,其與組成物質的粒子間會相互吸引,像大氣般圍繞著物質四周。它使得物質粒子間在短距離下互相排斥,而與粒子間的重力達到平衡,當物質吸熱時,此平衡點往外擴,用以說明物體受熱膨脹的現象。倫福德(Count Rumford)由加農砲管摩擦生熱的實驗中,挑戰當權的熱質說,認為熱是物體內微小粒子的不規則運動。無機化學之父Humphry Davy由兩塊冰摩擦融化的實驗中,得到與倫福德類似的論點。傅立葉(Joseph Fourier)1822年的〈Analytical Theory of Heat〉,提出熱傳導的數學分析模型但不對熱的本質妄下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