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理想曾記載在《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種理想在現行「道義擺兩旁,利益放中間」的資本主義競爭邏輯中如何可以實現,應該是當代儒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都市化與少子化的年代,人們都跑去城市討生活,相應地,偏鄉地區只剩下少數的老年人口,因此活化地方社區或地方創生成為近年來很重要的議題。面對這樣的議題,西方實踐團結經濟的經驗發人省思。我認為團結經濟的精神在以下兩點,第一,社區內外的人有著各自的需求,這些人凝聚團結起來共同解決各自的需求問題,在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幫助別人;第二,取之於社區,用之於社區,即其產值盡量留在在地,像是收益與盈餘回饋在地社區。我看到的加拿大魁北克Saint-Camille的社區例子,團結經濟是以合作社的方式進行,這個人口銳減的小鎮,各種服務撤出,最終連公家機關與教會都打算撤離當地,但是當地人的需求還在,需要被恰當地回應,即透過在地人與在地資源回應,並且創造就業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