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初期,蒙古讓出大都往北方撤退,遂成北元。儘管北元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滅亡,但是蒙古仍舊盤踞在明朝北方,因此明代二百七十六年的國祚中,蒙古一直是主要的外患之一。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以後,朝廷蒙受慘重損失,朝中便開始迫切的加強北邊軍鎮的軍事能力,以便抵擋蒙古南侵。然而到了嘉靖初年(1521年)之後,用以確保邊軍生存的糧餉制度漸漸失去效用,士官和軍卒之間的關係,則因為侵占填土和剋扣軍餉等原因快速惡化。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做為邊防重鎮的大同鎮,便因巡撫張文錦行事固執和草率導致發生五堡兵變。然而朝廷在處理兵變的行動上,卻出現了數次政策的失誤,甚至與任命的撫臣之間都沒有達到態度一致的默契。致使五堡兵變從一場原因上下不和而引發的衝突,變成了一場長達半年的兵變。不但曝露出早已隱含在九邊的禍根,還造成大同鎮防衛設施的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