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城市之興起,緣於荷人於1624年在南部一鯤身設政務廳,並以木板、沙土築「奧倫治」(Orange)城,後於1627年更名「熱蘭遮」(Zeelandia)城;因一鯤身位處北線尾上小島,屬沙洲地又缺乏清水,不適合人員居住,乃選定順沿淡水河之赤崁(Saccam)地域,於1625年1月向新港社土著頂讓,選在地勢較高處興建公司宿舍、倉庫、醫院等供東印度公司員工及眷屬居住,同時鼓勵中國人遷住營生,以期居民逐漸增加,漸成為繁榮市街,稱之「赤崁街」,是台灣最早商業市街。1652年郭懷一事件後,為防止漢人反抗攻擊,次年就在該市街角隅建造城牆作為防禦之用,歷經兩年後終於在1655年建築完成,為紀念荷蘭聯合七州起見,就改名為普羅民西亞(Provintia)城(今赤嵌樓),因人口聚居、市街漸漸發達繁榮,逐為商業與政務中心,成為島內第一個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