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白先勇短篇小說〈孤戀花〉之改編電影為研究對象,分別觀察1985年由林清介執導,以及2005年由曹瑞原導演的兩部作品,比較其所呈顯的女性形象差異,以及此差異背後所隱含的時代演變圖像。本文藉由回顧時代與影壇的互動關係,並分析其對於影像美學的影響,企圖指出80年代因台灣影壇陷入犯罪、性、暴力的電影風潮,〈孤戀花〉作為一具有相應元素的作品,遂被改編為電影上映。但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改編電影不僅抹除原著中的女同志情節,更使女性大量暴露其胴體作為賣點,而使女性成為被消費的客體。女性的出現,僅是為了提供男性凝視的對象。兩千年後的台灣因經過90年代的女性運動與同志運動,對於女性地位與同志議題都能有較公允與開放的態度,因此2005年重新演繹的改編電影,遂能在保持原著面貌的同時,透過擴寫而深化其精神。女性不再是被消費、凝視的客體對象,而回到最根本的「人」的層次;藉由她們,來探討人要如何面對自己、面對歷史、面對社會等人文關懷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