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黑天鵝》(Black Swan,2010)有別於以往驚悚類型片強調感官刺激與現代音樂的使用,從古典芭蕾舞劇找靈感,配樂上使用柴可夫斯基(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1840-1893)《天鵝湖》(ЛебединоеОзеро, Ballet: The Swan lake, op. 20),呈現三種身體特寫鏡頭:舞蹈、情慾、創傷,將舞蹈—影片裏擴大為對藝術與美的追求——擺放在生之本能(life-instincts)與死亡本能(death-instincts)之間,反覆提到「makeReal」、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以及為美殉身,這是在同性質類型片裏較少有的。本篇小論企圖討論《黑天鵝》出發,探討主角妮娜如何在形構主體認同的過程中分裂。分成童話故事的變形、前伊底帕斯情結滯留、鏡像階段與死亡驅力的鞭轉、幻見公式的操演與主體分裂等四個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