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天的雨傘運動是後九七香港最大型的群眾運動,其目標雖未達成,影響卻深深銘刻於香港社會之中。早在運動爆發初段,主流媒體瀰漫著一種說法:社會正被撕裂。這種撕裂有別於以往政黨選舉的立場對立,而完全滲透到個人的生活空間,由街坊鄰里之間的表態,到發生於社交網絡facebook上的「unfriend潮」,甚至學生與家長政見衝突而「娜拉出走」等等,不是人人都直接參與過運動卻難免受到波及,而種種細緻的拉扯被約化成黃絲與藍絲的對立,香港社會似乎一夜間分裂成兩邊。這種觀點被廣泛傳播,不止反佔中人士傳誦,亦為不少支持或參與運動人士所認同,這種跨越立場的共識不無諷刺。「社會撕裂論」假設了雨傘運動前的香港社會是一個穩定、團結的社群,但事實是否如此?社群到底是一種想像(imagine) ,Benedict Anderson早就提出「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 的說法,又如Roger Silverstone尖鋒之言:「所有社群都是虛擬的社群」(all communities are virtual communities) 。3社會即使撕裂了,那又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