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東方世界的告子(B.C372-289)曾說:「食、色,性也。」而西方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也提到,動物的本能,其中之一就是覓食。由此看來,不論東、西方的世界,都一起道出了「人類」生存最大的目的,那就是「吃」。一個簡單的行為,卻是人類文化發展的要素,尤其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是造就出人類文明的重要關鍵。從有人類的地方開始,「吃」與「生存」就相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各地環境的差異下,形成了多樣化的飲食文化模式。就算是生活在同一環境,也會因內外在因素的不同下,而有差別。為了理解這其中的文化模式的變遷,「飲食人類學」逐漸興起成為人類學上一項新興的領域。由廣場出版的已故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傑克˙古迪(Jack Goody,1919-2015)的作品《烹飪、菜餚與階級》(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Sociology)一書,就是一本能夠帶領讀者,進入到由人類學家們所觀察、研究下的飲食世界。此書的出版,在於給人類學研究提供新的視角,透過複雜的烹飪藝術,涉及社會與文化關係。值得一提,《烹飪、菜餚與階級》(下稱《烹飪》一書),並非是古迪在臺灣的首部譯本。因為距今十五年前,聯經出版社就曾翻譯過古迪另一本大著《飲食與愛情》(Food and Love: A Cultural History of East and West),呈現給臺灣的讀者。如果是對飲食文化有興趣的讀者,理當對古迪不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