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在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中長大,國中聯考時慘遭滅頂,關心我的父母為我安排就近的護理學校就讀,就這樣懵懵懂懂的踏上了護理之路。我的母親是彰基第二屆公共衛生護士〈現在的社區健康部〉,小時候常聽母親提及和當時台灣公共衛生先驅高仁愛醫師的相處點滴、在彰基工作的快樂與成長,種種耳中親切熟悉的彰基影像,成為我畢業後決定離開熱情的南台灣,一人支身前往陌生的異鄉──彰基就職的主要原因。由於生性喜歡和孩子們玩在一起,同時期許自己能有加護病房經驗,所以第一個工作選擇了小兒加護病房,近4年的加護訓練奠定我的基本護理能力,此時也越來越篤定「當初考的很爛的聯考,迫不得已走上護理,其實是個祝福的開始」。4年後有機會轉任社區健康部,剛開始接觸的是早產兒居家訪視,很高興過去小兒科的經驗竟在轉換單位後能派上用場,接著陸續接觸病友支持團體、老人慢性居家訪視等服務。在那段日子,心裡總有個聲音:當我看見天平二端,在幼(小兒加護病房)與老(老人慢性居家訪視)、在生與死之間擺盪的生命,讓我感受到「護理」這二字,應該有個更深更廣的面貌是稚嫩的我尚未窺見的,雖然當時的我並不明白那隱藏的伏筆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