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或儒家)這一名詞,就像「愛情」,人人都在使用,卻命意人各不同。這一方面表示儒學(包括孔子及其言行及由此延伸的一切文化內涵)真的充分滲透進華人的生活而發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卻也表示儒學的複雜分化,已到了真假難辨的地步。尤其近年來大陸自上而下地提倡儒學,更使得假儒學、非儒學紛紛借儒學之名大行其道,而令儒學益失其純正。所以,如何釐清駁雜,為「儒學」重新定性定位,也許是我輩儒者當務之急罷!因此不揣淺陋,勉作此文,以供同道參考。儒學或儒家到底指什麼?我們首先須確認這概念的源頭,就是孔子。孔子在儒學中的地位正如釋迦牟尼在佛學中的地位,其先雖有所承,卻要到他們身上儒學或佛學才得到性格上與歷史地位上的確定。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與周公并稱周孔,即表示孔子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傳統是全盤承繼的,不似其他諸子只是片面承繼乃至致疑與批判。但孔子卻在全盤承繼由周公代表的禮傳統之外,另開創了一個新的仁傳統(仁學、仁教),以為禮之本(道德生活的創造性動力根源),使禮得到統整與發展的生機,不致僵固變質零散破碎,遂奠定了儒學的根本精神與性格。所以要談儒學與儒家,必須歸本孔子,不背孔子本懷。這是我們探討何謂儒學這課題的第一步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