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所列舉的《列子》可以「與佛經相參」的例子,有的若合符節,其雷同之處也許令人驚訝,但是,古往今來之間若合符節、甚或應聲學步、而又「得於心者亦有所同然」的現象,恐怕不在少數。有的例子看似差相彷彿,但真要尋覓其中的襲用之跡,畢竟見仁見智,要具體地說誰抄襲誰,或誰影響誰,恐怕缺乏明證。關於《列子》與佛經的關係,不論是《列子》抄襲佛經、或是佛經抄襲《列子》,皆不足以證明《列子》一書是出自晉人所偽,或張湛所偽,即使上一節所舉四個例子可證,也不能據而推斷《列子》一書就是偽書。當然,本文的目的並不是要「徹頭徹尾」地推翻《列子》與佛經的關係,而是要說明,二者間的「相參」關係,如果置在世界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中考察,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