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文化圈中,漢文學批評長久存在著「詩可以怨」的怨刺傳統,原本是從詩歌文學的功能立論,後來發展為創作論中的重要課題,將作者的情緒、情感轉移至主詞的位置,特別突顯「刺上政」的創作動能,形成中國古典文學中一種獨特的美學特質。其實與怨、恨等情感有關的,還有一種值得注意的情緒,那就是「冤」,也可說是冤結意識。此一用語出現時間亦早,不同於春秋以降刑獄之冤的用法1,在〈九章‧悲回風〉中就使用了「冤結」一詞,其辭曰:「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2這種因不遇而心有鬱結的情緒,即來自群小不公正、不正義的打擊,而深感怨憤,卻無從傾訴、不被承認,最後這種情緒也就壓抑成冤,累積為結,抒發於文字,形成一種「冤結」的象徵。此一隱喻取諸佩結香草的結繩經驗,乃能近取譬,將其冤屈所累積的情感糾結,喻為不易解卻宜結的繩結,成為一種形象化的文化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