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先進國家,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食品消費零風險」。如同搭飛機一樣,不可能零風險,只能盡可能地將風險降到最低。例如在法令上所規定的「衛生標準」,只是代表衛生機關應該採取行動的「管制點」,並不是食品的檢驗值一超出該標準值,該食品就已經達到「危害健康」的程度,而是必須累積食用到一定的數量後,才會真正危及健康。與食品相關的風險,往往和「攝食量」有密切關係,天底下沒有所謂「零風險」的食品,消費大眾應理性地看待食品消費議題,並掌握正確的食品消費資訊。衛生署在資訊公開的原則下,提出「食品消費紅綠燈機制」,只要一有食品相關問題,就會即時在網路上公布安全性的評估結果與其處理方式的建議。此外,認清有無相關認證標誌,也是消費者自我防護重要的一環,來歷清楚,標示完全,買了才安心,吃了較安全;至於無認證標誌或來歷不明的食品,最好別碰!若是在外用餐,可以先觀察供餐人員的衛生習慣,手指甲剪了沒?餐具乾淨嗎?用心觀察即可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