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兒時每當高燒不退,父母總會提醒醫師是不是需要「吊大筒」(打點滴),以加速退燒。此話一出,孩子總會害怕。在早年資源不甚豐饒的年代,「點滴」象徵的是高檔營養品,而今民智開化,卻仍有不少人以打點滴的次數來衡量醫師的好壞,或是以近乎要脅的口吻,要求醫師開立點滴注射的處方。面對這些錯誤思維,特地針對點滴注射做正確的介紹。許多民眾迷信「吊大筒」的神效,舉凡疲勞、發燒、頭暈不適、酒醉,大多喜歡接受點滴注射,以補充體力、提神解勞。衛生署曾估計,國人一年大概用掉3300萬瓶點滴液,花掉健保11億經費,而且這還不包括自費部分。事實上,靜脈注射大量點滴,通常只在無法或不宜進食(如腸胃道出血、阻塞)、必須以點滴給藥(如抗生素、化療藥物)、或因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極度低血糖須快速改善生理狀況、昏迷或休克的急救需求,除此之外並不需要打點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