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民國102年7月公佈之狂犬病鼬獾病例,使得臺灣在歷經50餘年非疫區後再度成為狂犬病疫區。由於遭狂犬病動物咬傷後若發病,其致死率相當高,故本文針對狂犬病之症狀、實驗室診斷方法、治療、以及疑似狂犬病動物暴露前後之預防接種加以介紹,期能加深醫療人員對於狂犬病之處置知能。狂犬病是一種急性進行性的病毒腦脊髓炎,故典型症狀多以躁動、痙攣、意識混亂等神經學表現為主。診斷方面除詢問動物接觸史與觀察病患之症狀外,尚有檢測病毒抗原、抗體、病毒核醣核酸、以及病毒培養等實驗室方法來協助確定診斷。由於目前對於狂犬病發病後並無確實有效的治療方式,因此在處理可能感染狂犬病之暴露者最佳的方式就是預防發病,包括即時徹底地傷口處理、給予被動免疫(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以及主動免疫(狂犬病疫苗)。面對國內狂犬病疫情之變化,疾病管制署自民國102年7月起即針對狂犬病疫苗與免疫球蛋白進行調度與統籌管控,並且廣設狂犬病疫苗儲備醫院,以及加強第一線專業人員狂犬病暴露前、後處置訓練以建立完整之預防接種供應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