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代中國哲學領域,陽明學研究可謂如火如荼,眾多專家、學者、研究生投身這一研究大潮之中,沉潛涵泳,數年如一日。隨之,陽明的文集、年譜,以及有關的專著、論文、會議數不勝數,成果顯著。在陽明本人之學成為顯學的大勢下,有關陽明弟子及再傳弟子之學的陽明後學研究亦悄然興起,已成為繼陽明學研究之後的一個新的學術領域。近年來,陽明後學領域專家迭出、成果豐碩,如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龔鵬程《晚明思潮》、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吳震《陽明後學研究》、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等,均對陽明後學研究具有奠基與推進作用。但是,隨著研究的發展,這一學術新路向亦逐漸進入瓶頸期:關於陽明後學的學派、地域、代表性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基本上以黃宗羲《明儒學案》為軌範。《明儒學案》開列出的陽明後學「名單」在研究的起步階段是必要的,但當陽明後學研究步入正軌後,若僅以這一「名單」作為評判某人、某派是否屬於陽明後學的標準,那麼,一方面,可能導致專家學者將精力貫注於同樣的人物、文獻,做出類似的研究成果,學術創新少;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會阻礙「名單」之外的陽明後學得到應有的關注,從而影響到陽明後學的深入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