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與恆常在千年文化傳統的辯證思維與發展脈絡上,是具有關鍵性地位的,透過「並時性」的變異,一方面凸顯文化形式的豐富精采,另一方面則將文化恆常不變的自覺核心價值展現出來。晚明清初有關心、形之辯證的議題,相關的文本很多,其中蒲松齡(一六四○─一七一五)的《聊齋誌異》最具代表性。《聊齋》雖然是一部小說,但是若從蒲松齡刻意藉小說人物形象的種種變異,做為創作的模式來看,是否亦隱涵著《聊齋》思想的核心價值。準此,本文將從「世情如鬼」、「人不如鬼狐」等「形」、「心」的辯證轉化間來開拓生命的價值空間;并試圖從「情之至者,鬼神可通」、「天真爛熳,佛之真也」等關鍵結論中,來貞定「情」與「心」的恆定價值,也回應價值失落的時代困境。就此,擬針對形、心的變異及其辯證關係的探究,期能體現《聊齋》中之核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