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生活啟迪著道德智慧之開顯,作為道德主體的人,能以道德自覺貫注於情感體驗,由情感之生命見證價值之精神。人之「性」與「情」皆始原於道,故無不善。「性」與外物相接之幾,自引發種種喜怒哀樂之「情」,「情」是「性」與外界往來開端的自然流露。但由性生發為情時,情的無適應性、動靜之虛幾,使情無善無惡,可以為善,亦可以為物牽引而不善;此關鍵點在情與物往來之幾,情是否能相應以正。人的情感有本然的含蓄狀態,如赤子之心或純天理之境的未發之中,隨著身心之成長變化,情感也有不同的需求表現,情感之發動能朝向穩定中節的道德情感昇華,亦有可能陷入太過、不及的偏頗狀態。人既為有生命力的活動主體,其情感定有所發用,如何從本然寂靜到感而遂通,使現實情感之流露能不偏不倚的合於道德之中庸,讓一般的情感轉化為道德情感,則是作為道德主體的儒者在價值實踐所關切的。在王船山之學說思想中,情感之發展,指向德性之成全,對於性與情、情與理之關係,有精闢之闡析。本文擬針對清初儒者王船山學說中之情感思維作探討,期能把握情感之價值意義,開鑿精微的情感所流露的真善美意涵,顯現情感豐富的道德意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