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教育應是一種承認個人有著經驗匱乏的現實處境,進而敞開心靈,聆聽並學習於權威者的教育。只是,當我們惡意詮解「權威」成片面保守,並與其疏離時,可能掀起一陣激越;但旁落了「權威」,果能為文化帶來深度與廣度嗎?當然,如果趨附經典,只是為了滿足懷舊情緒、虛張菁英身影,或是受到政治磁吸,那也僅是盲目的趨附。臺灣的大學通識教育中,如果參照百年來三地(中國大陸、臺灣、美國)的教育與文化經驗,我們應該可以替經典教育找到一個合宜的位置。全文對經典教育的討論,主要放在臺灣的大學通識教育脈絡中展開,其中有普遍的教育問題──經典教育是必要性的嗎?還有特殊的(臺灣)教育問題──臺灣面對社會多元化,是否還需要經典教育?臺灣的「本土化」「國際化」與中國經典教育,是否產生衝突?臺灣的經典教育應安頓在通識教育中哪個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