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都市大半源起於農村中心,其社會經濟活動和周圍的農村地區相互依賴而形成均質的分布,地區之間並無顯著的差距。工業革命之後,都市化現象在全球各地迅速發展,都市因經濟的成長而形成的拉力,加以農村的推力,促使人口往中心都市集中,產業重行分布:當中心都市成長至極限形成聚集不經濟時,人口又往外遷移,擴大了都市範圍,這種集中與分散的交互作用,促使外圍鄉鎮與中心都市形成都會區的形態。都市受自然力、社會力與經濟力等諸多複雜因素所影響﹝7﹞,空間結構也由這些力量所支配,面對益形複雜的都市活動,更造成都市規劃上的困擾,僅以單一的重要指標分析與預測未來需求,亟易造成偏頗與缺失,運用大量的指標處理則費時費力,且無法掌握主要指標,故本文的目的在處理大量資料,以尋求都會區內重要指標,並分析都會區內各種因素在空間分布的情形。都會地區空間結構之模式,經由系統觀念的推演,規劃上已廣為運用,本文擬以統計方法,建立都會地區空間結構分析模式,採用人口及經濟活動變數,以了解都會地區空間結構之分布及其差異,俾供都會地區劃分及未來發展建設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