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陳博士您所主持的「台北地區大眾運輸系統規劃」工作,無論就參與人員與經費數額而言,規模均相當龐大,請問這個計劃當初的緣由如何?陳博士:本計劃的緣由,歸納起來計有四點:一、本會剛完成的台灣地區整體運輸規劃所獲得結論指出:台灣地區的大眾運輸問題,以都會區最為嚴重,都會區短程40公里以內的旅次占全部旅次的80%而由於我們的鐵路已趨飽和容量,且鐵路密度已高達全世界第一位,因此,迫切需要規劃、設計並建設台灣北、中、南三地區有效的大眾運輸系統。二、就台北地區(尤其台北市)而言,通勤通學的大眾運輸工具只有巴士與鐵路兩種,巴士包括民營客運、公共汽車、公路巴士等,但服務水準都很低:班次少、超載、擁擠、脫班、連班、車速低、候車時間長等缺點經常受到輿論的責難。同時大眾運輸需求量日益增加,恐非片面增加巴士即能解決問題,何況即使將現有巴士增加一倍(即增加1600~1700輛),道路容量問題亦無法加以解決,因此,建設另一種快速且量大運輸系統--捷運系統,實已刻不容緩。三、從節約能源,節用土地資源及維護都市環境的角度,再加上歐美先進國家都市交通受小汽車迫害的痛苦經驗來看,發展大眾運輸系統,的確是解決都市運輸問題最有效的途經。例如台北市的道路面積僅約1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4%,每一部車分配到道路面積的45平方公尺,若以過去五年來平均成長率10%,作為未來五年的成長率,則民國七十年每一部車僅能分配到25平方公尺,台北市的交通擁塞強度增加一倍,速發展台北地區大眾運輸系統始能減輕都市交通問題。四、從都市發展眼光來看,台北地區現有運輸系統與台北市及鄰近衛星市鎮所構成的都會規模不相配合,因此,添購公車及發展中型巴士等只是治標的短期措施,治本之道仍須以捷運系統相配合。台北市人口,根據台北市政府的估計,至民國79年將達350萬人,事實上如果連同畫問人口一併加以估計、實際人口可能高達450~500萬人,若依運輸規劃學者Waber Smith建議的標準--人口規模超過150萬人的都市應有捷運系統來看,台北市早應有捷運系統。此外,捷運系統的建設並非一年半載即可完成,舊金山市Bay Area地區的捷運系統從規劃到建設完成總計費時25年,台北地區捷運系統的建立實應迎頭急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