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法國經濟學家奎納(F. Quesnay)在二○○年前發表「經濟表」(Tableau Economique)後,一直停留在用假定數字舉例說明幾個大的經濟階層如農業生者者,地主,與工商業者之間經由生產、分配、消費的關係所形成的相互聯繫,但沒有人賦予其實際的生命內容。近代,由於國民所得統計的發展,顯示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的實際聯繫,促使實際代表社會結構「經濟表」的編製漸成為可能。首先看到這個可能性的經濟學家為哈佛大學的李昂弟夫教授,他同時發現,根據美國統計資料編成的「經濟表」,(李氏稱其為投入產出表),所顯示的經濟結構形態頗為穩定,他把這種關係崁進全面平衡的理論體系裡面,結果建立一個全面平衡的經濟模型(General-Equilibrium Economic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