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說難〉、〈孤憤〉,聖賢發憤之所作也。」古之聖賢,不憤則不作。在《水滸傳》中,編者隨手捻來的逼迫意識,於作品中屢次出現。逼迫,乃是以某種「高壓手段」使目標屈從或轉向,而《水滸傳》的高明之處在於不明言逼迫,卻處處是逼迫;且逼迫感不完全來自於外在,甚至來自於角色自身,產生「自我逼迫」的另類現象。因此本文欲以〈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為例,跳脫水滸「忠義」、「替天行道」,以及「官逼民反」等傳統命題,剖析《水滸傳》編者在此一單元如何以「逼迫」為核心,刻意營造出一種無所不在的高壓環境,來呈現時代與生命的無奈。本文分別由「自然環境」與「人際關係」為脈絡,突顯水滸中「逼迫意識」的多元面貌。第一部分為「自然環境的壓迫」,其中又分為「氣候」與「時間」兩個子題。氣候與時間是屬於普遍式壓迫,但在不同階層中,卻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第二部分則為「人際關係的逼迫」,透過「以上逼下」、「以下逼上」、「藉故相逼」、「情理相逼」與「以假亂真」幾個面向,來呈現觀看水滸的不同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