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詩的「都市詩(論)」建構自五○年代開始,伴隨著現代文明及資本主義,都市詩大多企圖批判當下的現代化現象,以片面的想象書寫現實都市生活中「唯物」與「唯惡」的印象。而自九○年代之後,現代詩的都市書寫,開始從強烈的文化批判,逐漸轉變而流露創作者的感性,以及與都市美好的互動。因此,本文考察九○年代至今台灣各縣市地方文學獎得獎的新詩作品,挖掘其中與都市人文地景相關的都市書寫,並企圖勾勒得獎作品中的都市樣貌,少部分緬懷過去而承襲批判視角,但多數創作者則選擇以街景及地景乘載自身的體驗,甚至有「以都市為家鄉」濃厚的地方感書寫,本文將藉由得獎文本逐一分析。首先討論文學獎得獎新詩作品中的都市樣貌,對於都市的書寫不再有強烈批判意識,轉而以都市內在的細微景象作描繪,包裝屬於創作者的情緒與情感,將詩人自己的傷痛及過去,以意象書寫的方式,轉嫁給「城市」空間。再探討得獎作品中的人文地景書寫,因為文學獎的鼓勵與限制,作品依附著人文地景,除了與該地景相關的歷史、資訊契合之外,還有作者對於該地景當下的觀察,以及本身的情感及經驗,並跳脫客觀、突顯詩人主觀的想像。最後,從得獎作品中地方感的呈現,除了讀到詩人自己內在的情感,也展現詩人與土地/都市空間/地景的互動與連結,透過作品,記錄並緬懷人文地景的改變、懷想童年及親人或祖先在此空間的過往,乃至建立城市中獨特的「公共符號」。由於地方文學獎的激發,台灣的都市書寫,已經有別於以往,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地方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