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部子書,其書十卷五十五篇全秩完存流傳至今,被近人楊明照譽為「北朝子書之最優秀者」。目前可見之《劉子》相關研究針對作者身分考證、政治教育思想等部分已頗為豐富,然而全書價值與學術史地位仍未得到足夠討論。本文另尋切入點,由宋、明學者對《劉子》「言修心治身之道」等評論作發想,嘗試以《劉子》修養論為關注對象,分析其架構,並以為《劉子》將修養論推至全書首位,能見其與先秦兩漢道家的差異,同時以此回應過往《劉子》思想重心屬儒家或屬道家的爭議,期望能藉此更加認識南北朝子家對於先秦兩漢子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本文建基於〈清神〉、〈防慾〉、〈去情〉、〈韜光〉、〈崇學〉、〈專學〉、〈辨樂〉、〈履信〉、〈思順〉、〈慎獨〉前十篇與全書其他相關內容,透過原典梳理,分析其修養論有「全性」與「以學明道、履信順德」二大重心,並以此分析《劉子》有意溝通道、儒,折衝其間,使兩家思想互相補充。此種做法的根本動力,或許是《劉子》其實以為道、儒可分別操作。道、儒之可同者,則相互為用;道、儒之不得不異者,則各取所需,構成《劉子》作者認為更加完整並能實際應用於世的修養觀念與方法。此項特質使《劉子》學說的格局與關照的全面性獨立於如《抱朴子》等同時代其他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