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翁方綱(1733-1818)為乾嘉時代一大家,其治《易》理念反映於《易附記》稿中,由於生前並未刊刻,世人無緣得見,直至2006年才有影印本傳世。現存針對翁方綱易學思想做研究者,尚未注意到他對《易經·隨卦,大象「君子以響晦入宴息」的解說,與前人、時賢的「止息」或「休息」說不同,而是提出「滋息」說。東漢迄清乾隆年間,「君子以繪時入宴息」皆指君子於傍晚進入內室休息,無論是一個人休息或有女子陪侍,都要符合聖賢之心行法度,未知翁方綱「滋息說」的理念依據何在?故筆者一一考查若干可能影響翁方綱產生「滋息」說的前賢或時人意見。筆者認為影響翁方綱產生滋息說的思想資源,有翁氏服膺的朱子之教誨、翁氏仰慕的蘇軾之夜坐靜觀養生方法與翁氏摯友圖豁布對釋道學說的領悟和實踐等等。故翁方綱認為:人要保持孟子說的「勿忘、助」之「自然」態度,無論修德、習藝或求長生,只要「隨事盡理」,滋息、存養以復其初,不必擔心自己身心的能量(精、氣、神)被過度消耗。所以,「響晦入宴息」不再只是「傍晚入內室休息」的意思而已,還可以是「中夜起坐,心觀所養的氣功練習方式。這種氣功能使人熟睡,保持優良的睡眠品質,而為個人身心帶來真正的「休息」;而一個精神爽健的人,在與人事、大自然相接、相處時,也更能愉悅的察覺天地之「生生不息」的真相。清儒張惠言(1761-1802)《周易虞氏義》亦主張「滋息」說,翁方綱雖有機會看到《周易虞氏義》,卻似乎未見之。筆者認為是翁方綱對高談漢學者一貫的批判態度,使他輕忽了此書而缺乏仔細翻閱的意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