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這一主題是道家的關心重點,甚至在道家處理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係是一核心目標,因此從「身體」出發的論述角度特別有其解釋性。另外,修身與治國在《河上公注》中是一連續的關係。因此本文在這樣的基本認知下,欲處理《河上公注》「身體」與「政治」的聯繫,認為必須以「身體」作為中介點。從「身體」往上討論《河上公注》中以「氣化」來詮釋「道」的物質性成份;亦即形而上學的部份。進而將「身體」與「政治」這兩個範疇聯繫時,也是以「氣化」作為思考的起點。在「氣與身」的部份,「氣」的運作具有深刻的意義,原因在於無論形神都由氣組成,身內流動的氣會互相影響,甚至人體之氣與外在的氣也會相感通,故「氣」上可通「神」,下可成「形」。然而在「治身」、「治國」這兩個工夫歷程,可以察覺到在《河上公注》的思維裡,兩者是連貫的,這種天人感應的概念受到漢代思想的影響。而最能理想表現「身」與「國」的聯繫──即「聖人」。這個理想人格的實踐,是以「治身」為本、「治國」為用的架構,但不能忽略的,《河上公注》仍然繼承《老子》治身的修養,甚至可以說「治身」才是《河上公注》的最終依歸。然而,在「聖人」的這個概念中,卻部分轉出《老子》的思想脈絡,轉而透顯出黃老思想的「治國權術」與「形神養生」的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