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歷來一直頗具爭議,其經過了戰國時期的口耳相傳,原文原意已難以確定,加上漢代三傳無不力圖滅敵存我,孰是孰非更無法分明。三傳前後皆立為學官,肯定了各傳的文本與詮釋。至唐,三傳列入九經之中,實為白日昇天。各傳雖仍稱「傳」,然其文本已脫離了傳的身分,進而成為「經」。此後,更有學者闢傳以專治《春秋》經,以為三傳亂經義。由於《春秋》經內容過於簡略,其義難以自明,故此,另有學者主張會傳以通經,欲取各傳長處以明經義。此一舉動使得後代學者開始注意各傳間之異文。至清代,考據學風興盛,與會傳的治學方法結合,更釀成考辨三傳異文之風崛起。此風在民國亦不斷增強,進而更促進學者對《春秋》經文,有了更深的認知與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