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儀一系列作品商業化的成功更是說明瞭她的獨到眼光。她在接受專訪時說:「當時我拿著自己的書稿在書市上轉了轉,看見市面上各種書都有了:言情、家庭倫理、武俠、歷史、文藝。那麼我的作品又應該以什麼取勝?不如自創『財經小說』的名號,吸引讀者。」除作者自己起名之外,還有什麼原因造就了「財經小說」的產生呢?70年代以後,香港社會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在經濟上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的經濟地位日漸顯要,當大家對香港的目光都注視在「經濟」兩個字上的時候,梁鳳儀的小說宛如香港財經小百科,也不失為可作為參考瞭解港人心態及商界風雲的讀本,她的作品中所述及的的內容,迎合了閱讀大眾日益增長的關於股市、債券、自由貿易、商業人際關係等知識的追求,特別是97回歸前後的經濟狀況與現象,也屢次可在其小說中獲取資訊,此篇論文也將圍繞在這時間點上商場的風雲變色作出探討。自1982年中共與英國開始談判97大限問題後,香港整個氣氛陷於低潮。雖然中共保證97後五十年不變,但經濟、政治體制或言論自由等細節問題,疑霧重重讓香港人看不到未來,因而,此論文將從97回歸對香港人所產生的變動,特別是由作者的商業故事中去發掘,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這樣惶恐的氛圍下,純言情小說被淘汰,卻是梁鳳儀寫出「財經小說」最好的時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