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耶穌會士金尼閣與韓雲、王徵等中國士人合作編纂的《西儒耳目資》,是歐洲與中國兩方音韻學傳統碰撞融合的產物。雖然其中使用的羅馬字記音已成為語言學家研究早期官話音系的語料,但作為全書基礎的「萬國音韻活圖」和「中原音韻活圖」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操作理路承裝的來源也未見討論。本研究將《西儒耳目資》的音韻活圈視為受到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影響的產物,試圖從文藝復興的文化思潮中尋找金尼閣可能借用的思想源頭。本研究發現,由數個同心圓組成的音韻活圖中,其不動的最外圈與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盧爾主義記憶術的演繹記憶方法極為類似,旋轉同心圓來對齊各圈西字的操作方法也完全相同。因此,金尼閣可能從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盧爾主義記憶術中取「組合藝術」,用其作為組合西字形成漢語音節的方法,以及統攝《西儒耳目資》的基本設計。除此之外,本研究亦試圖推論金尼閣如何把記憶術轉換成語言分析的工具,並認為在金尼閣之前至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逐步發展的漢語記音系統,在《西儒耳目資》中除了作為改良反切法的記音系統,也是發展音韻活圖的先決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