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江南一帶所使用之共同語往往隨著移民、商賈、僧侶轉進入日本。當時日本雖處於幕府鎖國時期,但仍形成一股漢語熱潮,並將其語言稱之為唐音或唐話。為促進中日雙方貿易事宜之溝通便利,故負責翻譯中日言語的唐通事官職便應運而生。曾任唐通事的岡島冠山在辭去該職務後,致力於唐話教學,為此而編纂《唐譯便覽》《唐話纂要》等中國語教科書,以假名注譯漢字音義,促使唐話的學習與運用日漸普及,為江戶時期普及漢語教育的第一人。本文擇其《唐譯便覽》一書,歸納、分析其所記錄之唐話的聲類現象,則有如;全濁聲母皆已清化、齒音不清、娘泥不分、沒有尖團與翹舌音等幾項特徵,據本文初步研究,見其與江淮官話甚似;其相異處則為古泥來兩母尚可區分,疑母、日母尚未完全零聲母化等。且該書中尚有帶有兒化韻之字,如「話兒、帶有閃音【r】的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等,見其聲母除反映明清江淮官話外,尚參雜有如吳語等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