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向有漢宋之分,義理訓詁,取徑殊方。山陽丁晏(1794~1875),少好漢儒章句,尤嗜鄭學,年甫弱冠,即以漢《易》名家,而聲聞於阮元;及長,適逢道咸以來諸多國難,深悟宋儒義理德性之要,是有漢宋調和之論。此一調和論之傾向,反映了清代學術思潮從乾嘉考據逐漸轉變為晚清今文學之現象。丁晏之學,長於考據校讎,其《尚書餘論》,考定《偽古文尚書》出於王肅,發前人所未發。所著《頤志齋叢書》,除自撰詩文與經史評解之書外,多能輯佚舊作,於蒐羅、保存文獻上,實有重大之貢獻。《清儒學案》謂丁晏著書47種,此與〈頤志齋叢書目〉、《清史稿藝文志拾遺》,以及《中國叢書綜錄》等處所錄書名、種類、卷數等皆有不同,然歷來研究者無暇措意,是有本文之作。《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晏之人品不高,讀書而不力行,格言雖多,亦奚益耶?」此等評價,迥異於《清儒學案》、《清史稿•儒林傳》等史傳之描述。又觀其生平行事,除讀書、著述與編纂地方文獻外,多致力於抗賊守城、治水賑災,焉有「人品不高,讀書而不力行」之舉?是以本文之作,兼考丁晏之生平,求知人以論事耳。 |